什么是“养老”?广义而言,就是进入老年(60岁)以后的生活。狭义上,分为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生活和需要他人帮助的老年生活。
应该如何养老、使自己的老年生活更自在更幸福?这当然是见仁见智、没有标准答案的。然而,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关于养老,全社会面临着许多共性问题,有必要广泛讨论。、
中华民族有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孝文化世代相传,“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不仅展示了父慈子孝的生动画面,还为子女树立了赡养老人的道德标杆。
可是,现实不像画面那么丰满,子女对老人的长情陪伴其实只是一种幻念。先不说是不是每个家庭的子女都有条件陪伴老人,即便都可以陪伴,只怕是很难和谐相伴。两代人的生长环境不同,各自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再说子女长大成家犹如离巢的小鸟,有了自己新的家庭,从此跟父母说话都是“你家”和“我家”,父母与子女已然成了有亲情的“两家人”。试想,有着不同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的两家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又怎么会风平浪静呢?
我父母有多个子女。随着父母的高寿,我们也经常讨论父母的养老问题,但每次都莫衷一是、不了了之。近来网上养老话题也是铺天盖地,人人都有吐不尽的苦水、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文!
我觉得,尚能生活自理的老年人,应该独立生活。这样他们不仅心理放松,由于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大脑、手脚都在活动,对他们的身体也有好处。做子女的能时常问候并帮助父母处理一些他们力不能及的琐事就可以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各自安好既是尊重也是自重。
养老问题的重点,是那些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他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人的帮助。解决这部分老年人生活问题的方式无非以下几种,但都存在相应问题:
一,儿女在身边陪伴
生活习惯和观念的冲突并没有随着两代人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善,反而更加无法调节。老年人的固执就像泰山一样无法撼动,自己搞不定,还不听人劝,你说东他偏往西;也有低眉顺目看子女脸色的父母,他们表面和顺,但心中未必畅快。虽然冲突难免,但对已经失去自理能力的父母,子女应尽力照料。
二,去养老机构
与儿女生活,很多老人怕添麻烦,活得不舒展;花钱去敬老院是不是可以心安理得一些?但是问题也是一大堆。首先有的老人过不了“观念”这个坎,认为有儿有女的上养老院让人笑话,一些当子女的也怕人家说他不孝。另外,现在养老机构良莠不齐,很多老年人及家属担心和忧虑:会不会花了钱还让老人遭罪……顾虑重重、裹足不前。
三,雇保姆或钟点工 居家养老,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空间,这自然很好。但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把不知底细的陌生人放进家门,心中有多忐忑可想而知,由于当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比较低,加之家政行业管理还有待规范,因此会担心保姆的素质和品行。雇保姆也是小心翼翼。
不知不觉,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已经从家庭问题变成了社会问题,成为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所以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关键是,一定要通过立法给每个家庭松绑,明确养老问题,不仅是家庭的事,更是政府的事、社会的事。必须依法办好养老事业,依法规范养老机构建设标准、人员准入、服务标准及法律责任,对养老从业人员必须依法实施专业训练与考核,持证上岗。这样,才能消除老人及家属的疑虑,真正相信并依赖养老机构和养老从业人员,让养老无忧。
当然,政府肯定要增加养老投入,并真正把养老办成公益事业,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养老产业。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93岁的荷兰前首相范阿赫特夫妇双双接受安乐死,毫无痛苦地离开人世,令人感慨。在我国,有很多老年人快到生命终点线时活得很痛苦,有的疾病缠身,有的孤独无靠,有的累倒了照顾他的儿女,有的在ICU浑身插满管子、耗尽了全家几代人的家财……这种活法是绝大多数老人不情愿的,而这口气又迟迟咽不了。真是求生难,求死更难呐!
报名热线:15554521558 韩老师 (微信同号)
“安乐死”无疑是一种先进文化,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值得全人类效仿。从生到死,是生命的完整过程,我们不仅要活好,也要死好。在丧失自理能力的生命最后阶段,活着是件痛苦的事,因为生命自己无法掌控,需要依赖他人来维持,这是很没有尊严的。如果有条件得到更好的临终关怀,多活些时日自不必说;而那些条件不好的老人,失去尊严地苟活于世,真的是“生不如死”啊!
所以,安乐死应该是“养老”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纳入我国养老立法当中。
养老问题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度。当前,据说北欧一些国家以及近邻日本在养老方面都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要努力求索。虽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为大众,也为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会老……
学校地址: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毅德城B3区3栋
联系电话:13153098886 13953081858